Language : 簡體中文
簡體中文 English

人才培養

本科教育質量提升計劃(2019—2023)
2020-08-22 閱讀:6047979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振兴本科教育,构建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质量,根据《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文件要求,结合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和人才培養专项规划,制定本计划。

一、指導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本为本”,以“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为基本遵循,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激励學生明志好学向上,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实现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长远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基本思路

秉承“艰苦朴素、求真务实”校训,坚持“特色加精品”办学理念,全面深化“精品化、国际化、信息化”发展战略,以“品德优良、基础厚实、知识广博、专业精深”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为培养目标,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见》文件精神,以“加大课程建设、强化课堂教学、加强实践环节、深化协同育人”为主线,坚持人才培養中心地位和本科教育基础地位,稳步推进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管理方式改革,全面提升本科生的通识能力、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实施“十大”工程,促进本科教育质量全面提升。

三、建設目標

经过5年的努力,引领带动学校专业建设上水平,课程与课堂教学提质量,育人能力显著增强,學生发展更加全面,协同育人机制更加健全,质量建设成果更加突出,形成国内行业领先的高水平本科教育體系。

入选2个国家级一流专业、2个北京市一流专业,6个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建设5项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8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0门线下精品课程,8门省级一流线上精品课程、10门线下精品课程;建设20部校级规划教材,2部教材入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类教材项目;培育“万人计划”教學名師1人、北京市教學名師和青年教學名師15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新增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奖2项、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10项;力争“互联网+”大學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获奖项目5项;新增切实有效的校外集中实践教学基地10个。

四、重要舉措

(一)教育理念升華工程

1.堅持立德樹人,加強德育教育

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学校的应有“底色”,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激励學生爱国、励志、求真、力行。加强校训精神传承教育,把“建设时期游击队员”、“三光荣、四特别”、“献身地质事业无尚光荣”和“新三光荣”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帮助學生准确把握基本国情,掌握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构建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课程體系,做好整体设计,在每一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推出30门育人效果显著的精品专业课程,打造30门课程思政示范课堂,选树30名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形成课程教学、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

2.以學生为中心,促进全面发展

以學生成长与发展为中心,围绕激发學生学习兴趣和潜能深化教学改革,坚持通识与专业、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能力与素质相结合,以学习效果为中心评价教育质量,促进學生全面发展。深入推进美育教学改革,提高學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加强劳动教育,弘扬劳动精神;提升學生国家安全意识和提高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增强學生生态文明意识,全面提升學生的综合素质、国际视野、科学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教學地位強化工程

3.加強頂層設計,建立制度體系

把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作为新时代学校建设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加强本科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和顶层设计,充分发挥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决策领导,确保思想政治工作、育人工作议题不少于党委常委会年度议题的三分之一,确保教育教学和德育工作议题不少于校长办公会年度议题的四分之一。逐步建立顶层设计引领教学、党政领导重视教学、制度设计围绕教学、教师积极投入教学、经费优先保障教学、管理服务教学、舆论宣传导向教学的制度體系。强化责任主体,多措并举,齐抓共管,及时解决本科教育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积极引导教师回归本分,教育學生回归常识,强化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

4.完善體制機制,強化學院辦學責任

加大体制机制革新力度,实行资源配置与人才培養质量统筹的管理模式,切实履行学院在人才培養全过程的主体作用,在学校总体框架下,各学院要制定学院本科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扩大学院的办学自主权和经费支配权。层层传递各项工作任务,夯实各项工作责任,督查与奖惩并举,形成“激励+震慑”的追责问责机制。

5.完善人事管理制度,激發教師積極性

明確教師本科教學工作職責,制定教師分學科、分類別、分層次管理辦法。加強本科教育教學業績考核,制定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對本科教學工作量、教學研究項目、教學成果、教學論文和教學效果等進行定量評價,把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作爲同等重要的依據,在崗位考核和專業技術職務晉升中實行本科教學工作一票否決制。加大對教學業績突出教師的激勵和獎勵力度,激發教師投入教學的積極性。

6.加大教學投入,完善經費管理辦法

統籌使用中央、北京市高校教育教學改革專項和共建經費,並按照一定比例配套激勵經費。提高本科生實踐教學經費,集中性實習實行實報實銷,個體實習和畢業設計(論文)經費提高至800-1000元/人。實行本科教育質量提升教學專項經費預算審核制,確保全校每年本科教學專項經費不少于1000萬元,確保每年用于教學激勵獎勵經費不少于1000萬元,確保實驗室建設經費年均達到3000萬元。

(三)專業建設提升工程

7.深化專業綜合改革,開展一流專業建設

深化專業綜合改革,圍繞“調結構、分層次、育方向”的專業建設思路,根據國家標准,制定學校專業建設規劃和專業質量標准。結合學校“雙一流”建設方案,開展一流專業建設,將地質學、資源勘查工程、地質工程、勘查技術與工程和地下水科學與工程定位爲國家級一流建設專業;將土地資源管理、環境工程、水文與水資源工程、海洋科學、地球物理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地理信息科學、土木工程、安全工程、測繪工程、石油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産品設計、經濟學和工商管理等專業定位爲北京市一流建設專業;其他專業自行制定建設目標,學校設立專項調節計劃,努力實現各專業協同發展。

8.加快新工科建設,建立專業動態調整機制

加快新工科建設,統籌考慮“新的工科專業、工科的新要求”,改造升級傳統工科專業,發展新興工科專業,主動布局人工智能、地學大數據、自然資源工程等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和民生急需相關學科專業。建立專業常態化評估機制,根據專業建設要素及國家質量標准,開展專業評估,引入競爭機制,完善專業的增設、改造、調整與退出機制。

9.加強專業內涵建設,提高專業建設質量

適應新時代對人才的多樣化需求,進一步深化專業內涵建設,突出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准和專業認證標准,優化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啓動新一輪本科培養方案的修訂工作。加大實施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計劃,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石油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測繪工程、地質工程、勘查技術與工程、測控技術與儀器,土木工程等專業啓動申報工作,資源勘查工程、環境工程、安全工程啓動第二輪申報工作。加大招生宣傳力度,建設100所優質生源基地,制定“一流專業”免學費、優秀新生獎勵、優本、本-碩-博貫通培養等激勵政策,面向全國吸引優秀生源,適時實施大類招生。

(四)課程建設與改革工程

10.加大課程建設力度,打造精品課程

加大课程建设力度,制定学校课程建设规划和质量标准,构建核心素质课、核心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三类核心课程體系。着力推进课程内容更新,合理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扩大课程的可选择性,激发學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建设综合性、问题导向、学科交叉的新型课程群。支持教师开展MOOC、SPOC、微课等新型课程建设,国家级和北京市一流建设专业至少建设4门校级精品开放课程,至少建设5门校级线下精品课程;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部和其他专业至少建设1门;每个专业至少新建2门新生研讨课、学科前沿课;每个学院至少建设2个优秀课程团队。

11.提高教材質量,出版精品教材

根據精品課程建設規劃,針對性地建立教材發展體系,將學科研究新進展、實踐發展新經驗、社會需求新變化及時納入教材,鼓勵和支持專業造詣高、教學經驗豐富的專家學者參與教材編寫,提高教材質量。加強教材研究,創新教材呈現方式和話語體系,使教材更加體現科學性、前沿性,進一步增強教材針對性和實效性。國家級和北京市一流建設專業至少建設4部校級規劃教材,其他專業至少建設1部;至少建設2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類教材;至少建設1部特色體育類教材。

12.加強實踐教學改革,重視實踐課程成效

在培养方案中,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学分的比重,提升學生实际动手能力。完善本科实践教学體系,引导學生自主实践、主动创新,推动“体验式”学习,每个学院至少建设15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提高实验课程质量和水平;扎实推进北戴河、周口店青年教师野外教学能力培训计划,完善机制创新,实现教学促进科研,科研反哺教学的良好互动;建设野外实践类微课群,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修编北戴河、周口店等野外实习教材。

(五)課堂教學質量工程

13.推進課堂教學革命,打造精品課堂

改革传统的教与学形态,积极引导學生自我管理、主动学习,激发求知欲望,提高学习效率,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广泛开展启发式、探究式、研讨式、参与式等教学,真正把“水课”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让學生主动地“坐到前排来、把头抬起来、提出问题来”。改造升级教学设备,积极推广小班化教学、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把沉默单向的课堂变成碰撞思想、启迪智慧的互动场所。国家级和北京市一流专业至少建设4门校级精品示范课堂,其他专业、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体育部至少建设2门。

14.完善課堂教學管理,嚴格過程考核

课堂教学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完善本科课堂教学管理办法,通过“人脸”识别和视频监控等信息化手段,严肃课堂教学秩序。加强考试管理,严格过程考核,加大过程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健全能力与知识考核并重的多元化学业考核评价體系,完善學生学习过程监测、评估和反馈机制。综合应用笔试、口试、非标准答案考试等多种形式,全面考核學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以考辅教、以考促学,激励學生主动学习、刻苦学习。

(六)教師能力提升工程

15.強化教師主體責任,加強師德師風建設

广大教师要以“四有好老师”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坚持“四个统一”,努力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更好担当起學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教师不管名气多大、荣誉多高,老师是第一身份,教书是第一工作,上课是第一责任,专任教师中的所有教授必须给本科生上课。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标准,根据《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和《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修订学校师德考核实施办法。建立教师个人信用记录,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严格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对于师德表现失范的教师,要依法依规严肃处理,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修订本科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对发生教学事故的学院取消评优资格,发生严重教学事故的教师取消年终绩效工资。

16.全面推进教學名師引领工作

以健全“培育-选拔-示范”机制为核心,以名师工作室、名师基金和名师示范课为抓手,打造教學名師梯队,引领教师教育水平整体提升。鼓励教學名師承担教学改革、MOOC、SPOC、示范课、教学观摩课等教学任务,凝练形成优质课程群、优质教材群、优秀教学成果等优质教育资源體系。每个学院至少培育3名教师入选校级教學名師和青年教學名師,每个学院至少规划建设2个校级优秀教师团队。

17.健全教師培養機制,提升教師教學能力

重視基層教學組織建設,以課程團隊、教學團隊或教研室爲基本單元,各學院要制定基層教學組織工作職責,加強教學研究與集體備課制度,每月至少開展1次教學研究活動。完善“抓老、培青、育新”三位一體的培訓制度體系,積極發揮教學經驗豐富的老教師的“傳幫帶”作用,完善新教師教學上崗培訓制度、青年教師導師制度和助課制度、各類教師教學能力比賽機制,調動廣大青年教師投身本科教學工作的熱情和積極性,全面提升教師教學能力。開展信息化教育教學手段培訓,提高教師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能力。鼓勵更多的教師出國研修專業課程,定期選派青年骨幹教師和教學管理人員赴知名中外合作大學進行學習培訓,提升教師的國際化視野。

(七)學生发展引领工程

18.加強思想引領,完善第二課堂體系

加强思想引领,实施“信仰引航”工程,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培养广大學生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促进全面成长成才。依据“贴近第一课堂、贴近社会需求、贴近青年梦想”的导向,构建第二课堂教育體系,设计开发“地青足迹”學生第二课堂成绩单平台系统,详细记录學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情况,并纳入必修学分管理。运用科学分析手段激励更多學生投入到第二课堂活动中,让第二课堂成绩单成为學生综合素质评价、“大思政”工作體系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19.推进创新创业,提升學生自主学习能力

以“创新创业教育,让所有學生触手可及”为指导,建设“政策體系平台品牌文化保障”为链条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養机制。在政策上鼓励和支持學生参与创新创业,加大创新创业学分的认定,加强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建设。打造专业化、多元化、定制化的创新创业指导服务體系。以创客空间、“摇篮杯”及薪火空间孵化平台为主导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推动学院自主探索具有学院特色的双创品牌活动,形成高效整合、百花齐放的大學生创新创业工作生态系统,学院需建立大學生创新创业工作台账,每年至少组织10个大學生创新创业项目参与“摇篮杯”大赛。以创新创业教育文化建设为先导,在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逐步提升學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构建层次丰富、覆盖面广、重点突破的保障體系,加大“互联网+”相关项目的持续扶持力度。

20.弘扬地大精神,提升校園文化品牌

坚持把地大精神作为校園文化建设的核心,发挥地大精神文化载体作用,以校庆、迎新季和毕业季为节点,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爱校、荣校活动,引导學生深刻体会学校的办学历史和光荣传统,激发地大青年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以及与学校共奋进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创作更多传播地大价值观念,提升青年文化自觉、自信的校园艺术作品。鼓励原创校園文化,充分发挥广大青年在校园原创文化中的主体作用,推出一批演得好、叫得响、辐射广的校园原创文化产品。继续开展“我爱我师”十佳教师评选活动,成为地大师风师德建设的有力推手。

(八)産學研協同育人工程

21.加強國內外協同,豐富國際化培養路徑

加大外语教学改革力度,有序推进一批优势专业主干课程实现英文授课,增强本科生国际交流和学习能力,利用国际会议、联合培养项目、短期访学和“优本”项目支持,鼓励學生赴国外知名大学访学、游学,完善 “2+2”、“3+1”等多种联合培养模式,拓展本科生海外经历,推荐优秀學生到国际组织任职。在现有中外合作办学基础上,积极拓展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的合作项目,支持中外高校學生互换、学分互认、毕业设计互通、学位互授联授。聘请国外名师到校进行短期任教和交流,国家级和北京市一流建设专业至少有一位国外名师讲授专业课程。

22.深化科教协同,推进创新人才培養

以新生研讨课、专业导论课和学科前沿课等为载体,将校内优秀科研团队、先进实验室和前沿项目等优质科學研究资源引入育人过程。以提高學生的创新精神、学术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实行专业导师制,在学业规划、学习过程、科研探索以及品德素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辅导,推动學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将最新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以高水平科學研究支撑高质量本科人才培養,推进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创新教学体制机制,通过基地班、创新班、本-硕-博贯通班等多种形式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養。

23.深化校企(政)协同,推进卓越人才培養

开展协同人才培養机制改革,实现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培养人才的制度化,为卓越人才培養计划项目搭建立体化的平台。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类产学研用基地,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在人才培養、项目研究、技术攻关等方面开展交流合作,进一步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促进教育和产业联动发展,共同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强化政策引导,鼓励先行先试,根据学科发展、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新建一批校企协同育人基地,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深入推进法学教育和司法实践紧密结合,力争至少2名法学专业教师到法治实务部门交流。

24.加大實踐平台建設,實現資源共享

加強國家級和省部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專業實驗室和虛擬仿真實驗室教學條件建設和管理水平,結合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實踐教學條件標准,加大教學實驗室建設力度。加大實驗室開放力度,提升實驗室開放能力,強化大型精密貴重儀器設備在本科生培養中發揮有效作用。設立野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專項經費,持續投入,加強對全校性的北戴河、周口店和平泉實習基地建設。鼓勵各學院和企事業單位聯合建立面向三年級本科生的校外集中實踐教學基地,同時實現部分實驗課程的授課,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工程技術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信息工程學院、水資源與環境學院、能源學院、珠寶學院、地球物理與信息技術學院、海洋學院和土地科學技術學院至少規劃建設1個,盡可能聯合共建,實現專業教學的交叉融合。充分利用學校各類産學研用實習基地,讓本科生更早地進入生産實踐項目曆練,打通實習-見習-就業人才成長通道。

(九)成果培育與質量保障工程

25.鼓勵教育教學研究,重視教學成果培育

堅持面向教學實際需要,聚焦本科教育質量提升的重點、難點和熱點問題,開展研究和改革實踐。充分發揮校院兩級教指委作用,科學謀劃一批有前瞻性、專業有機交叉融合、能取得實質性成果、且具有較高應用價值的研究與改革項目,産出更多優秀教學成果,每個學院至少規劃培育4項校級教學成果特等獎和一等獎項目。建立和完善本科教育教學改革與建設項目績效激勵和獎勵機制,進一步激發廣大教師投身于教學建設與改革的積極性。加強宣傳,力爭在校內外推廣應用,真正做到“全國有影響,行業起引領”的效果。

26.培育质量文化,健全质量保障體系

完善学校自我评估制度,建立教学决策指挥系统、教学信息系统、教学评估系统和反馈与持续改进系统,形成闭环的内部质量保障體系。完善领导干部听课、同行评价、教学督导评估和學生评教“四位一体”的课堂教学评价體系,规范网上评教、教学信息收集-分析处理-反馈机制,客观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突出以學生为中心的教学效果评价理念,促使“评教”向“评学”转变。加强学校督导、学院督导和學生教学信息员三级教学督导队伍建设,发挥其在稳定教学秩序、规范教学活动、培养教师队伍和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27.建立評估長效機制,發布質量年報

完善学院评估制度,编制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充分利用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形成常态化质量监测网络體系,发布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建立评估结果公示、约谈、整改和复查机制,针对突出质量问题开展专项督导检查,强化评估结果的应用。通过第三方服务方式,支持社会专业机构开展本科教育质量评估。开展保合格、上水平、追卓越的三级专业认证,鼓励有条件的专业开展国际工程教育认证。

(十)教學管理與信息化工程

28.提升教育教學信息化管理水平

加強智慧校園建設,完善校內教學基本狀態數據庫建設,實現數據的采集、管理、查詢、分析與上報的功能,並在此基礎上對相關數據進行彙總和分析,對學校辦學條件各項指標進行動態監測和預警,爲學校制定政策提供數據支撐。引入基于移動端的教學質量綜合評價與分析系統,全面收集教學質量評價數據,注重精准量化和實時反饋教學效果,多維度持續跟蹤教學實施與組織的全過程。優化升級教務管理系統,開展日常教學數據監測工作,從學籍、師資、專業、課程、成績等不同維度進行大數據學情分析,提高服務效率和管理水平。

29.切實提高畢業設計(論文)質量

切實落實教育部《關于嚴厲查處高等學校學位論文買賣、代寫行爲的通知》文件要求,嚴肅處理抄襲、僞造、篡改、代寫、買賣畢業論文等違紀問題。強化指導教師責任,加強對畢業設計(論文)選題、開題、答辯等環節的全過程管理,對形式、內容和難度進行嚴格監控,嚴格實行論文查重和抽檢制度,提高畢業設計(論文)質量。

30.改进教学管理制度,激发學生学习兴趣

以學生为本,实施柔性化和弹性化教学管理,修改现有本科教学工作规程。完善学分互认机制,鼓励學生跨国(境)、跨校选修课程,并参加MOOC课程学习。增加學生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教师、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方式、自主选择课程学习的力度。增加辅修专业数量,满足學生个性化需求。探索为优秀毕业生颁发荣誉学位,增强學生学习的荣誉感和主动性。

五、組織實施

爲了切實加強學校對本科教育質量提升工作的統一領導,紮實、優質、高效地開展工作,學校成立了本科教育質量提升計劃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挂靠教務處,全面領導全校本科教育質量提升計劃工作,組織開展教育思想大討論,明確建設思路,制定建設目標;同時成立了本科教育質量提升計劃工作專家組,主要負責學校和各學院質量提升計劃以及系列配套文件的預審工作;各學院也相應成立了本科教育質量提升計劃工作組,主要是貫徹落實學校本科教育質量提升計劃工作任務,編制各學院的質量提升計劃。

對《質量提升計劃》目標任務進行細化分解,與學院簽訂學院目標任務書,對任務書完成情況進行年度考核,發布年度進展報告,每兩年召開一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並部署下一步工作安排。最後對《質量提升計劃》(2019-2023)實施以來的教育教學成果及經驗進行系統總結,對本科教育質量提升效果進行客觀評估,結合國家教育形勢,提前謀劃下一個“五年計劃”。


sitemap网站地图